“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即是社会发展的“上风口”,也是社会现实的“风向标”。每一个时期的社会转型与进步,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撑。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增加,特别是教育资源的紧缺,让很多父母、很多家庭处于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来源于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焦虑在近些年显现得极为突出和明显,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教育焦虑”早就存在,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起跑线之争”等观念带来的压力,不仅让父母心态失衡,更让孩子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目标,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业,改变自己的基层或者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而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希望,孩子的人生没有了希望。正是这种畸形的观念,让焦虑在整个家庭中蔓延。可事实上,父母越焦虑,对孩子来说就越不利。
过度焦虑,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过度的焦虑往往都来源于对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孩子将来成就的担忧,让父母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事事都为孩子设计好,考虑到,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可就是这样过度地干涉孩子的人生,要么让孩子成为了无法独立,不会思考,解决不了问题的“巨婴”,要么性格叛逆,疯狂想逃离父母的掌控。无论哪一种,对孩子的人生道路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伤害。
同样让父母产生过度焦虑的还有攀比。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得到了所有家长的认同,从此仿佛所有的孩子都要放在这个标尺上比一比。别人家的孩子上了补习班,我们的孩子就要上,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上了私立双语幼儿园,我们的孩子也得去,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起跑线”到底是什么?看不见,摸不到,但总之别人有的,我们的孩子也要有,如果没有,那将来的人生似乎就输定了。而只要是孩子的家长聚在一起,似乎永远都离不开孩子的话题。“我家孩子得了什么什么奖、他家孩子考了多少分、你家在哪里新买了学区房……”
当孩子的教育变成了攀比,当教育开始变得越来越功利,就让家长失去了平常心,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己的孩子做不到,为什么自己没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过度焦虑的家长不仅怪孩子,还怪自己。孩子不争气怎么办?给我学习!父母提供不了更优异的条件怎么办?给我玩命地学习。
无论根源是在哪里,总之最后受苦的只有孩子,而当孩子开始被传染上了这种攀比的心理,他比的可就不单单是学习了。
缓解焦虑,父母要学会做“减法”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我们多么焦虑,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什么作用,反倒有着不小的危害。过度焦虑的家长们必须要认识到,大多数焦虑严重的家长,内心根源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的平凡;高强度竞争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认识到这些,我们就应该明白,父母更好地缓解自身焦虑,才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减法”。
1、育儿先育己,做有底气的家长
所谓底气,并不是财富上和资源上的优异,而是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重智轻德。我们常常把目光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认为只有成绩好、学历高,将来的人生才能一帆风顺。
诚然,更高的学历确实会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也不意味着有了更高的学历、更高的智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时运、机会、人际关系等等无一不是成功的要素,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是一个人自身的品格和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方向、速度和质量,而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隐形财富,是风险系数最低、最具价值的“家庭不动产”。
要想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应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行动来获得孩子内心的认可,而不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说教和压迫。
2、学会“放手”,摆正心态
很多家长习惯性地采用侵入式的教养行为,通过引发孩子的内疚感和焦虑感来管理孩子的日常行为。“别人都在学习,只有你在玩!”“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怎么对得起妈妈每天为你付出这么多?”
不仅如此,还时时刻刻地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冲在孩子前面,替孩子清楚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不希望孩子直接面对任何困难,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这种侵入式教养行为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社会功能失调现象。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矛盾的。它要求母亲付出最强烈的爱,但这种爱又必须帮助孩子成长而远离母亲,最终完全独立。但大多数母亲都没有完成任务,即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能让他离开,鼓励他离开。”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适当放手,这并非是说从此就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通过正确引导来让孩子自己解决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3、允许生活节奏适当变慢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优雅的过程,它来不得半点急躁,也不能有片刻的松懈。这是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地不断坚持和重复。
在快节奏的今天,不仅我们大人的世界,就算是小孩子,因为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各样的压力让孩子有的时候疲于奔波。有的时候适当放慢一下脚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未必是一件坏事。
不要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场马拉松,短暂的领先并不代表什么,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笑到最后。我们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无尽的压力和催促,不应该是过度的焦虑,而是要教会他们面对风雨的勇气、永不言败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决心,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的赢在终点。